1 中國人對「天」的觀念,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生調整變化。下列的舉例及解釋,何者符合史實? (A)商代已有效掌握天時知識,故對天道能擺脫迷信成分 (B)周人省思天命能否延續,端賴統治者敬慎戒懼以治國 (C)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反映春秋時貴族的迷信觀 (D)荀子認為尊天不如制天命,這是原始儒家的天道觀念
|
2 就農業發展過程而論,從新石器時代到三代,耕作技術的改進緩慢;直到春秋戰國時,在黃河流域出現多項革命性新技術,但下列那一項並不是? (A)牛耕 (B)鐵製農具 (C)火耕 (D)灌溉系統
|
3 儒、墨、道、法,是先秦時期的顯學,他們對當時的政治都曾表達看法或主張。下列就「統治方法」和他們所「追求理想」來作比較,何者才是完全正確的? ┌──┬────────────┬────┐ │學派│ 統治方法 │追求理想│ ├──┼────────────┼────┤ (A) │儒家│人治、立人達人、正名 │天下歸仁│ ├──┼────────────┼────┤ (B) │墨家│明法飭令、兼愛、尚賢 │強國利兵│ ├──┼────────────┼────┤ (C) │道家│無為而治、制禮作樂、尚賢│小國寡民│ ├──┼────────────┼────┤ (D) │法家│法、勢、術,任自然 │仁義立國│ └──┴────────────┴────┘
|
4 2004 年 4 月,南、北韓與中國之間發生外交爭議。起因是中國外交部在介紹韓國歷史的網頁上,將原有的一個重要古國政權刪去,因為他們認為它是中國歷史裡的一員。這作法卻激起南、北韓國民的民族情緒大反彈,逼使中、韓要進行外交、教育及學術的協商與溝通。試問:這個古國政權是何者? (A)朝鮮 (B)百濟 (C)新羅 (D)高句麗
|
5 科舉取士,在我國行之 1300 年。它是在那一朝代才逐漸成為政府選才的主要方式? (A)隋 (B)唐 (C)宋 (D)明
|
6 兩宋,在當時東亞國際情勢中所處的地位,下列何者形容最恰當? (A)「天可汗國際盟主體系」 (B)「貴族制國家的出現」 (C)「非競爭性的時代」 (D)「天有二日的世界」
|
7 北魏到盛唐,實施「均田」制度。這種制度的推行,必須要有相對的條件配合,它也產生了正、反的效應。然而,下列的那一項分析是不正確的? (A)要有良善的戶籍制度配合 (B)要有足夠的田地以供分配 (C)要有科舉產生的官僚來規劃推行 (D)會犧牲一般人民遷徙、擇業的自由
|
8 分析明、清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象,下列敘述何者符合史實? (A)城鎮與農村密切聯繫,家庭手工業壓制了城鎮雇傭作坊的發展 (B)商人行會能與官方談判,取得市場管理權利,坊市制遂漸瓦解 (C)官僚體系受新儒學影響,多支持產業貿易,鼓勵科學技術研究 (D)大一統政治之下完密的銀行制度,促成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
9 北宋神宗時,出現一種自動自發的鄉村組織,由民眾自願登記加入,他們推舉年高德劭者一人為正,另推舉兩位有學行者為副,每月選一人值月,大家奉行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等規則。有善行者,受獎勵,有過者加勸改,慈善救濟則不限於組織內的人。試問:這是什麼組織? (A)義莊 (B)鄉約 (C)宗祠 (D)保甲法
|
10 南宋有「蘇常熟,天下足」的俗諺,明、清之際出現「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兩句諺語反映怎樣的經濟產業變化? (A)兩諺語顯示:由宋到明、清,兩湖、兩廣已成為經濟重心所在 (B)宋代蘇州、常熟、杭州的繁榮,到明、清已被湖廣地區所取代 (C)明代江南轉向棉等經濟作物及手工業,米糧已有賴兩湖的供應 (D)從南宋到明清之際,海外貿易的重心已從江南轉到珠江三角洲
|
11 南京,這座六省通衢、龍蟠虎踞的古都,在近一百餘年來遭受多次戰火摧殘。某次圍城戰役,有位參謀人員目睹屠戮,寫下慘酷情狀:「城破之後,精壯長毛除抵抗時被殺外,其餘死者寥寥,…城上四面縋下老廣匪不知若干。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亦被戮以為戲,匍匐路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均被虜),…哀號之聲達於四方。」試問:這是那一次戰役的慘狀? (A)1842,英國海軍攻下南京 (B)1864,湘軍攻下南京 (C)1937,日本軍隊攻下南京 (D)1949,中共部隊攻下南京
|
12 清末,光緒 28 年(1902)開始,滿清政府著手新(西)式法典的編纂,在當時經費、人才和各級法院設置都極缺乏的情況下,倉促編就「大清新刑律草案」(宣統元年,1910),未及實施,帝國已亡。實際上,晚清編纂新法,其原意不在落實司法,而是想藉有新法來向列強要求解除不平等條約的那一項規定? (A)租界、租借地 (B)協定關稅 (C)領事裁判權 (D)片面最惠國待遇
|
13 清末,在內外交逼下庶政漸廢弛,但為了籌措軍餉設立一種叫「釐金」的商業稅。試問:這種稅是在那一次動亂期間設立的?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太平天國 (D)新疆回變
|
14 對於歷代貨幣的流通使用情形,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歷代貨幣的製造發行,不歸政府獨占 (B)唐代開始,銀在社會各方面澈底流通 (C)明末,開始鑄造仿西式的銀幣以流通 (D)元代開始印造紙鈔,並禁止民間再以銅錢交易
|
15 1931 年,日本在我國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所牽涉背景因素錯綜複雜,但下列那一項分析敘述與史實並不符合? (A)日本長久在東北的投資規模龐大,而有納為己有的野心 (B)張學良歸順國民政府,限制日人活動,日方已久感不耐 (C)中共在東北發展,慫恿日本對抗南京,助長其侵略動機 (D)這年七月,長江中、下游各省及廣東大水成災,經濟、社會情況嚴重
|
16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了 1953 年,中共黨員多達 610 萬人,透過這些人員,它逐步進行社會改造。下列那一項是中共改造後的情況? (A)建立縣以下基層社會地方自治的權責機制 (B)恢復民間宗教信仰和組織,同時公開登記 (C)透過生產合作社的規劃,按戶分配定額的耕地 (D)消除傳統士紳在地方防衛、建設及文教的權能
|
17 日據時代的學者,曾將一般民間所稱的「番仔契」加以整理研究,列為「新港文書」,這是研究臺灣史的重要文獻。下列對於這種文獻的解釋,那一敘述是正確的? (A)這類文書,首先在今嘉義新港發現,故名之 (B)這是用拉丁字母拼寫、發音平埔族語言的文字 (C)日本人發明這種文字,以利在平埔部落設校教學 (D)這種新港語言,如今還在少數南部平埔族部落流行
|
18 西歐海權國家的勢力,在 16、17 世紀間擴張到遠東,相繼在東南亞建立據點。下列是這兩世紀間,西歐列強及其在遠東的據點的組合。試問:那一組合是不正確的? (A)葡萄牙:澳門 (B)西班牙:呂宋 (C)荷蘭:巴達維亞 (D)英國:香港
|
19 關於清領時期臺灣的港口貿易情形,下列敘述何者符合史實? (A)「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先後發展,和「郊商」的營運密切相關 (B)康熙平臺之後,東南沿海逐漸平靜,臺灣港口的國際貿易復甦 (C)臺灣開港後,安平是樟腦、茶葉、煤炭輸出口,南部經濟更盛 (D)清領末期,臺灣貿易多在日本控制下,外資抑制本地經濟發展
|
20 在近四百年的臺灣史的某一次政權轉移時,根據歷史學者調查統計:「內渡者官宦、士紳每十人中各有五人,富商、大賈每十人中有一、二人,農工業者每百人中有一、二人。」然而,「全島正式向官廳申報的內渡人口計有 6456 人,是當時全臺人口的 0.23% 。」試問:上文中所稱的「官廳」應屬下列那一政權? (A)荷蘭東印度公司 (B)明鄭東寧政府 (C)滿清康熙政府 (D)日本殖民政府
|
21 有一位東京大學法學院畢業的長輩認為:從光復的歡欣到二二八悲劇的發生,其原因之一是當時臺灣人對「祖國」是完全無知。他回憶:二次大戰的尾聲,「中國居然有四個『中國』(政府),我們連這項客觀上的事實,也完全不知道。」試問:這位臺灣長輩所指的四個「中國政府」所在何地? (A)東京、南京、臺北、重慶 (B)重慶、延安、南京、長春 (C)武昌、廣州、上海、福州 (D)臺北、廣州、長春、北京
|
22 清康熙末年,臺灣中、北部開始出現「土牛溝(線)」──挖溝所掘出的土石堆積在溝旁,狀似牛隻橫臥,溝長相連。這種設置是何用途? (A)挖掘溝渠水圳,見證拓墾事業的開展 (B)建築海防工事,挫逐閩、粵海盜擾境 (C)圍堵亂民流竄,防線隨民變日多而增長 (D)隔離漢番界線,防阻漢人侵墾番地
|
23 臺灣在何時奠立近代西式教育制度的基礎? (A)臺灣開港西洋勢力進入之後 (B)臺灣建省劉銘傳撫臺時期 (C)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D)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之後
|
24 我國歷史上人口第一次超過一億,是在什麼時候? (A)東漢「明章之治」時期 (B)盛唐「開元之治」時期 (C)北宋末年 (D)清康熙年間
|
25 美麗島事件發生時,我國主政的總統是誰? (A)蔣中正 (B)蔣經國 (C)陳水扁 (D)李登輝
|
26 兩岸分裂後,中華民國政府為臺海安全而與外國訂立的軍事同盟條約是: (A)中美關係白皮書 (B)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C)中日和約 (D)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27 目前執政的民主進步黨,在創黨時,曾突破那一法令的限制? (A)戒嚴法 (B)憲法 (C)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D)國家安全法
|
28 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總統直接民選省長與院轄市長民選中央政府政黨輪替。上述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進程,依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 (B) (C) (D)
|
29 臺灣在西元十七世紀前期,曾是海洋強權爭逐的要地。下列那一史蹟可以見證此一史實? (A)臺北古城門 (B)臺南億載金城 (C)淡水紅毛城 (D)臺南孔廟
|
30 下列對清朝統治時期,臺灣商業貿易活動的說明,正確的是那一項? (A)進口貨品以稻米為主 (B)商人有所謂「郊」的組織 (C)主要的商業港口是高雄 (D)清廷只准許臺商前往上海貿易
|
31 下列臺灣水利灌溉工程最晚興築的是: (A)八堡圳 (B)嘉南大圳 (C)石門水庫 (D)公圳
|
32 下列那一項產品是日治時期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產業? (A)樟腦 (B)茶葉 (C)電腦 (D)蔗糖
|
33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曾一度高唱所謂「內地延長主義」的統治政策,其中所謂的「內地」是指: (A)中國大陸 (B)日本 (C)臺灣內陸地區 (D)日本扶植的滿洲國
|
34 臺灣歷史上那一時期的統治型態被稱為典型警察政治? (A)荷蘭佔領時期 (B)清領後期 (C)日本統治初期 (D)戰後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
|
35 我國在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政府轉而大力推展的學校教育是: (A)普通高中教育 (B)職業教育 (C)大學教育 (D)補習教育
|
36 戰後我國政府在臺灣進行的土地改革中,最早實施的是: (A)農地重劃 (B)設置加工出口區 (C)三七五減租 (D)耕者有其田
|
37 下列我國政府為發展經濟所採行的政策中,最先推動的是: (A)獎勵投資條例 (B)推動十大建設 (C)設置科學園區 (D)開放新的商業銀行設立
|
38 日本統治時期,臺籍學生旅外留學者,以前往那一國為多? (A)德國 (B)美國 (C)英國 (D)日本
|
39 我國現行之五院制憲法是由制憲國民代表大會於那一時期那一地方所制定的? (A)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南京 (B)抗日戰爭期間的重慶 (C)袁世凱統治時期的北京 (D)政府遷臺後的臺北
|
40 中國共產黨從創黨到統治中國大陸,其最主要的國際支持者是: (A)蘇俄 (B)美國 (C)日本 (D)英國
|
41 「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都城,古蹟很多,其中昭陵(皇太極墓)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寢。俄、日入侵後,淪為殖民地都市。二十世紀初,隨著交通建設及附近煤、鐵的開採,形成以機械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都市,並成為經濟、交通、文化中心。」以上敘述,是指下列那一個都市? (A)哈爾濱 (B)長春 (C)瀋陽 (D)北京
|
42 「每年春季時,常常黃沙蔽日,天昏地暗,引起沙霾或晝晦,因此出現『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諺語。」以上景觀常出現在中國大陸的那一都市? (A)北京 (B)成都 (C)昆明 (D)烏魯木齊
|
43 中國大陸陸續設立多個經濟特區於嶺南丘陵,和下列那一項條件的關係「最小」? (A)水陸運輸便利 (B)鄰近港澳地區 (C)礦產資源豐富 (D)為著名的僑鄉
|
44 常見的河流地形有:氾濫平原三角洲曲流山麓沖積扇峽谷等。搭船沿長江遊歷江漢平原,沿途以那二種地形最為常見? (A) (B) (C) (D)
|
45 「這裡街市很安靜,而河道卻很熱鬧,很多船隻來往交錯,也有不少船停在岸邊裝卸貨物,更有一些人從這條船跳到那條船,連跳幾條到一個地方去,就像市井間借別人家的過道穿行。」以上地理景觀最可能位於下列那一地理區? (A)湖廣地區 (B)四川盆地 (C)珠江三角洲 (D)長江三角洲
|
46 山西近年來形成許多以能源和重工業為中心的經濟區,如太原、大同等,主因是這些地區擁有何項重要的礦產? (A)石油 (B)煤礦 (C)鐵礦 (D)鈾礦
|
47 就地理區的劃分,「鄱陽盆地」與「兩湖盆地」的分區,主要考慮的因素為何? (A)地形 (B)氣候 (C)經濟發展 (D)人口多寡
|
48 「該區東半部是肥沃的黑土,農民採用機械在廣大耕地上耕種。作物以玉米為主,產量占糧食的二分之一以上,和美國著名的玉米帶類似,玉米帶也廣植大豆。該區西半部則是天然草場,是畜牧業的重要生產基地。若能利用東半部的玉米以補充天然牧場飼料的不足,該區將成為中國豐饒的農牧業基地。」上文所敘述的是下列那一地理區的景觀? (A)黃土高原 (B)黃淮平原 (C)河套平原 (D)松遼平原
|
49 「平原上河渠交錯,稻田密布,村舍相望,春麥與燕麥、高粱、小米等,夏季雜陳田野。年雨量在 200 至 400 公釐之間,農業需賴水利灌溉設施,民國 18 年引河水建民生渠,可灌田 150 萬畝。」以上地理特徵出現在下列那一個地區? (A)關中平原 (B)前套平原 (C)西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
50 東南丘陵是全國人口移出最多的僑鄉,其人口外移,和下圖中那一種海岸地形的關係最密切? (A)甲 (B)乙 (C)丙 (D)丁
|
51 長江中、下游洞庭湖和太湖周圍的圍墾,對河川水文的最主要影響為何? (A)增加河川的淤沙量 (B)提高洪水的水位 (C)加速河道的下切 (D)降低洪水的發生頻率
|
52 下圖是某一種湖泊的形成原因示意圖,下列那一個湖泊最可能屬於此種成因? (A)鏡泊湖 (B)洞庭湖 (C)太湖 (D)天池(白頭山)
|
53 下列漫畫所顯示的地理現象,最可能出現在下列那一個地理區? (A)嶺南丘陵 (B)湖廣地區 (C)四川盆地 (D)長江三角洲
|
54 下圖是中國大陸某地區簡圖,甲是近年完成的公路。除了甲公路之外,主要聚落和交通線呈現環狀型態,和下列那一項因素的關係最密切? (A)地勢高低 (B)水源豐缺 (C)土壤沃瘠 (D)風力強弱
|
55 雲貴高原多由石灰岩構成,黃土高原則覆蓋著風成黃土,地質構造截然不同,但兩地同樣有崎嶇的地表,和下列那一因素的關係最密切? (A)地理位置接近 (B)崩壞作用明顯 (C)流水侵蝕顯著 (D)氣候環境相似
|
56 東南丘陵的年雨量存在著區域差異,內陸的汀州多達 1,833 公釐,而沿海的廈門則僅有 1,179 公釐,這種差異與下列那一因素的關係最密切? (A)緯度 (B)地形 (C)洋流 (D)距海遠近
|
57 東南丘陵過去流行一首民謠:「山嶺高,山路長,樣樣東西用肩扛,半世光陰路上忙。」歌謠中所述情況與下列那一因素關係最密切? (A)雨季長,雨量多 (B)海岸線曲折多灣 (C)丘陵重疊,河流湍急 (D)人口過剩,糧食不足
|
58 「遙望四周,平衍浩博,茫茫若土海之狀,置身於此,幾不疑其下尚有深溝低谷,峻板懸崖。及入川谷,則見土山四障,谷深崖峭,形勢大異,置身於此,亦不疑其上尚有坦蕩廣闊之地面。」此文中所描述的景觀,最可能出現在下列那一地區? (A)雲貴高原 (B)黃土高原 (C)天山山脈 (D)蒙古戈壁
|
59 黃河流域的「伏汛」常造成沿岸居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此汛期發生的原因,與下列那一個地理事實的關係最為密切? (A)下游地區人口過多 (B)春季時常發生斷流 (C)年雨量在 400~750mm 之間 (D)降雨集中在 7、8、9 三個月
|
60 根據資料,1996 年 8 月黃河下游花園口發生 7,600 立方公尺/秒的洪水量,水位卻較 1958 年發生 22,300 立方公尺/秒的洪水量時還高 0.91 公尺。造成此種現象的主要原因為何? (A)人工加高堤防 (B)河床嚴重淤積 (C)河道截彎取直 (D)人口快速增加
|
61 塔里木盆地的綠洲農業一年僅能一穫,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A)雨量稀少 (B)土力衰竭 (C)生長季太短 (D)日照時數不足
|
62 海洋大學的學者預測:「長江三峽大壩實施大江截流工程後,臺灣近海漁業的漁獲量將會減少。」上述預測和下列那一項敘述的關係最為密切? (A)黑潮的水溫是彭佳嶼漁場形成的重要因素 (B)大陸棚區海底平淺利於漁船的撈捕作業 (C)市場位置對於漁場開發的影響力逐漸減小 (D)陸源性營養鹽是形成漁場的重要條件
|
63 750 公釐年平均等雨線在我國農業地理上的主要意義是什麼? (A)冬麥與春麥的分界 (B)茶作與蔗作的分界 (C)稻作與雜糧的分界 (D)一穫與二穫的分界
|
64 雲貴高原的西部高大山脈和深切峽谷南北縱列,一山一河排列整齊。下列何者最能說明當地的自然景觀? (A)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B)四時無寒暑,一雨便成冬 (C)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 (D)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
65 清末臺灣的經濟重心由南部逐漸轉移到北部,和那兩種貿易商品出口值的增加有密切的關係? (A)稻米、蔗糖 (B)茶葉、樟腦 (C)蔬菜、花卉 (D)水果、檳榔
|
66 依據中華民國珊瑚學會所做的調查發現,臺灣地區現生珊瑚礁主要分布區域包括北部、南部、東部海岸,西部海岸缺乏珊瑚礁分布的主要原因為何? (A)海水混濁 (B)水溫較低 (C)陽光不足 (D)人為污染
|
67 「這裡地廣人稀,大片荒野散布。除了原住民外,平原的居民人數很少,不僅是總督府推廣殖民式經濟的理想地點,主政者且希望將此地建設成具有日本社會和文化風尚的地方。」以上所描述的是下列那一個地區? (A)臺灣北部 (B)臺灣中部 (C)臺灣東部 (D)澎湖群島
|
68 「本區有半年的乾季,各河川的逕流量 90% 集中於夏季,自古以來建設埤圳、水庫成為主要工程。」請問:上文所描述的地區最可能在下列何處? (A)嘉南平原 (B)花東縱谷 (C)宜蘭平原 (D)桃園台地
|
69 臺北、基隆兩地相距僅 20 公里,但降水卻大不相同。臺北年雨量 2,103 公釐,全年有雨,夏季較多;基隆年雨量 3,043 公釐,也是全年有雨,但冬季較多。此種差異主要是受下列那一因素的影響? (A)氣團的強弱 (B)迎風與背風 (C)颱風的頻率 (D)對流雨的多寡
|
70 「貨物的交流促使內陸河港興起,在這臺灣流量最豐穩也最具航運之利的河川沿岸,興起了許多市鎮,此河由內陸所運出的主要商品,更在清末成為全臺貿易的出口大宗。」上文所描述的河流為何? (A)淡水河 (B)基隆河 (C)濁水溪 (D)曾文溪
|
71 花東之間的三仙台、八仙洞、石雨傘,野柳的女王頭、仙女鞋、燭台石等地形,都受到下列那一種共同的作用而形成? (A)淋溶作用 (B)崩壞作用 (C)海蝕作用 (D)海積作用
|
72 住在臺灣某地的農人,原本種植稻米為生,隨著稻米生產過剩,鄉民紛紛轉種園藝作物,這些農人的田地也改變為以種植花卉為主,如今這些農人所居住的地區花卉面積越來越廣,已成為臺灣重要的花卉供應地。本題所描述的農人所居住的地方應該在下列何地? (A)彰化平原 (B)嘉南平原 (C)蘭陽平原 (D)桃園台地
|
73 臺灣在加入「WTO」 對外開放市場後,農業勢必遭受相當大的衝擊,究其原因是源於生產成本高,請問臺灣農業的那一項特徵令其生產成本較高? (A)農村勞力老化 (B)農業投資不足 (C)耕種規模較小 (D)專業化程度高
|
74 下圖所展示的地形,在那一個國家公園最容易見到? (A)墾丁國家公園 (B)陽明山國家公園 (C)玉山國家公園 (D)金門國家公園
|
75 臺灣的梅雨期比華中地區早,此種差異與那一因素的關係最為密切? (A)地形 (B)洋流 (C)緯度 (D)距海遠近
|
76 下圖是臺灣某縣岩石成因的剖面圖,該種岩石的形成,和某種內營力的作用有關。該地最有可能分布在那一縣? (A)澎湖 (B)桃園 (C)屏東 (D)花蓮
|
77 臺灣的地名常具有多重之自然與人文背景資訊,例如:五結,七張,八堵,木柵。其中那些和早期漢人防禦原住民的設施有關? (A) (B) (C) (D)
|
78 「在這斷層陷落的構造盆地中,溪流挾帶的泥沙堆積形成盆底平原,盆地西緣為台地地形,台地以南、以西是臺灣最廣大的平原。」上文所描述的盆地中,最主要的都市為何? (A)臺北 (B)臺中 (C)彰化 (D)屏東
|
79 臺灣那一條河川具有「主流與山脈平行,支流有沖積扇生成」之特點? (A)淡水河 (B)濁水溪 (C)花蓮溪 (D)立霧溪
|
80 臺灣島周圍有 21 個屬島及澎湖群島 64 個小島,東側有臺東火山帶,西側有大屯火山帶。臺灣周圍眾多島嶼中,下列那一個島嶼「不屬於」火山島? (A)蘭嶼(臺東) (B)馬公島(澎湖) (C)龜山島(宜蘭) (D)琉球嶼(屏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