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法律網
回首頁
網站導覽
加入會員
會員登入
購買授權與點數
設為首頁
訂閱舊報
法源電子報
精選六法
法規查詢
法規類別
判解函釋
裁判書
起訴書
英譯法規
法學論著
法學題庫
會員專區
論著投稿
綜合查詢
法學期刊
論著
博碩論文
國家考試
升學考試
法學論著
社群分享
FaceBook
Line
分享網址
友善列印
論著名稱:
United States v. Naftalin 441 U.S. 768 (1979)
編著譯者:
何曜琛
;
戴銘昇
出版日期:
2011.12.01
出 版 社:
台灣 一品文化出版社
I S B N:
9789860303803
集叢名稱: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憲法判決選譯 第 7 輯
頁 數:
4
點閱次數:
1455
下載點數:
16 點
銷售明細:
授 權 者:
戴銘昇
標 籤:
基本資料
相關資料
關 鍵 詞:
1934 年證券交易法
;
1933 年證券法 Section 17(a)
;
賣空
;
要約
;
出賣
;
反詐欺禁止條款
中文摘要:
1. 法條(1933 年證券法Section 17(a))的文字並未要求詐欺的被害人必須限於是投資人,而僅要求詐欺發於發生於要約或出賣。
2. Section 17(a)(1)並未規定,造成購買人的損害係詐欺之構成要件。
3. 聯邦最高法院或國會從未認為 1933 年證券法的立法目的僅有「保護投資人」一項……保護投資人免受證券詐欺毫無疑問是本法的關鍵內容,但是「使證券業達到高標準的商業倫理規範」也是本法的另一個規範重心……將證券經紀商排除在 Section 17(a)的保障範圍外,會造成一個國會所未預期到的法律漏洞。
英文關鍵詞: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
Section 17(a) of Securities Act of 1933
;
short selling
;
offer
;
sale
;
antifraud prohibition
英文摘要:
(The statutory language does not require that the victim of the fraud be an investor --
only that the fraud occur “in” an offer or sale.)
([N]othing in subsection (1) of § 17 (a) creates a requirement that injury occur to a purchaser.)
(But neither this Court nor Congress has ever suggested that investor protection was the sole purpose of the Securities Act…. Prevention of frauds against investors was surely a key part of that program, but so was the effort “to achieve a high standard of business ethics . . . in every facet of the securities industry.” …Placing brokers outside the aegis of § 17 (a) would create a loophole in the statute that Congress simply did not intend to create.)
目 次:
判決要旨
關鍵詞
事實
判決
理由
相關法條: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 第 30 條 (98.09.14 版)
證券交易法 第 127 條 (99.11.24 版)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興櫃股票買賣辦法 第 8、31 條 (100.08.09 版)
相關判解:
最高法院 102 年度台上字第 1583 號 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 101 年度重金上更(一)字第 5 號 刑事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1 年度金訴字第 41 號 刑事判決
相關函釋:
相關論著:
返回功能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