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一、中文文獻(依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一)書籍 1. 卞建林譯,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和證據規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版,1996年。 2. 王兆鵬,刑事訴訟的新潮流-與被告協商,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3.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制度簡介,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4. 王兆鵬,認罪協商,刑事訴訟講義(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2003年。 5. 王皇玉,刑罰與社會規訓,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6. 史蒂芬諾斯.畢貝斯,庭審之外的辯訴交易,楊先德、廖鈺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年。 7. 朱石炎,刑事訴訟法論,修訂七版,三民書局,2017年。 8. 吳信華,憲法釋論,三民,2011年。 9. 林山田,刑罰學,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10.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四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 11. 林端,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 12. 柯耀程,刑法釋論 II,新保成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 13. 耶塞克、魏根特,德國刑罰教科書,徐九生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 14. 馬克昌,刑法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 15. 許春金,人本犯罪學-控制理論與修復式正義,修訂二版,三民,2009年。 16. 許春金,人本犯罪學-控制理論與修復式正義,三民,2010年。 17. 許春金,修復式正義的理論與實踐,三民,2002年。 18. 許澤天、薛智仁譯,德國刑事追訴與制裁,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19. 連孟琦譯,德國刑事訴訟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 20. 陳京春,刑事和解制度研究-以刑事實體法為視角,法律出版社,2014年。 21. 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 22. 喬治.費希爾:《辯訴交易的勝利》,郭志媛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 23. 盧映潔,被害人及其保護之相關議題,犯罪與被害-刑事政策問題之德國法制探討,新學林,2009年。 24. 薛波主編,元照出版有限公司英美法辭典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Anglo-American,法律社,2003年。 25. 宋英輝,刑事和解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26. 陳怡成、鄭若瑟、謝慧游合著,校園法治教育的新思維-修復式正義,臺中律師公會,2016年。 27. 黃東熊,美國之「有罪答辯」(Pleas of Guilty)制度-以“Plea Bargaining”為中心-,刑事訴訟法研究(一),中央警察大學出版,修訂1版,1999年。 28. 謝如媛,刑事法學的新視野,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29. 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商務印書館,1984年。 (二)期刊論文 1. 王文,認罪協商與有罪答辯制度之探究-評析我國刑事訴訟法新增之認罪協商制度,刑事法雜誌,42卷5期,1998年,頁1-53。 2. 王俊力,從公訴觀點看刑事訴訟法「協商程序」之實務運作,檢察新論,第1期,2007年1月,頁191-206。 3. 朱石炎,被害人訴訟參與新制概要-附述「修復式司法」(上),司法周刊,第1986期,2020年,頁1-4。 4. 朱石炎,被害人訴訟參與新制概要-附述「修復式司法」(下),司法周刊,第1987期,2020年,頁1-4。 5. 李貴揚,論被害人的量刑意見,當代法學,2012年,6期,頁101-107。 6. 李嘉興,被害人訴訟參與之科刑範圍意見及意見陳述權,司法周刊,第2024期,2020年,頁1-4。 7. 李曉哲,淺談正義觀念與法律的互動作用,哈爾濱學院學報,第3期,2004年,頁1-40。 8. 林瓏,從理念到實踐-修復式司法試行現況與展望,檢察新論,12期,2012年,頁148-163。 9. 禹超穎,淺談刑事和解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刑法論壇,2015年,120-122。 10. 孫啟強,協商程序在實務運作之情形(上),司法周刊,第1333期,2007年,頁1-4。 11. 孫啟強,協商程序在實務運作之情形(下),司法周刊第1334期,2007年,頁1-4。 12. 柴漢熙、陳祥美,他山之石: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執行現況與展望,2015年,載於陳漢文、張克強、黃于玲主編,更生保護70週年論文集,臺灣更生保護會,頁97-112。 13. 格里·約翰斯通,丹尼爾·W·範內斯,恢復型司法手冊,2012年,王平,王志亮,狄小華,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14. 崔楠,恢復性司法與中國傳統社會關係考證,政法論叢,2007年,頁66-70。 15. 許春金,修復式正義的理論與實踐,刊於國立臺北大學主辦之「2002年犯罪問題研討會」宣讀之論文,2002年,頁540-545。 16. 許春金,修復式正義的實踐理念與途徑參與式刑事司法,犯罪於刑事司法研究,第一期,2003年,頁37-66。 17. 許春金、陳玉書、黃政達合著,調解制度中受調解人修復性影響因素之研究--修復式正義觀點,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九期,2007年,頁1-54。 18. 陳馳,西方正義觀念論略:關於正義的法哲學思考,四川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3年。 19. 陳光中、馬康,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若干重要問題探討,法學,2016年,8期,頁3-11。 20. 陳祖輝,少年司法新典範的轉移:論復歸式正義觀點的轉向制度,社區發展季刊,110期,2003年,頁414-425。 21. 陳祖輝,建構和平友善的校園文化:校園修復式取向的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46期,2014年,頁262-279。 22. 陳祖輝、許春金,國外犯罪矯正援引修復式司法發展之初探:機遇與挑戰,全國碩博士研究生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法務部編印,2011年,頁1-28。 23. 陳祥美、洪雅琴、柴漢熙、蔣大偉,修復式司法應用於校園衝突事件之實踐,輔導季刊,第54卷第3期,2018年,頁1-10。 24. 陳運財,採用美國「有罪答辯」制度之評議,月旦法學雜誌,第16期,1996年,頁32-33。 25. 陳運財,協商認罪制度的光與影,月旦法學雜誌,第110期,2004年,頁230-248。 26. 陳燕,心理學在恢復性司法中的應用,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1(2),2010年,頁81-83。 27. 游明得,修復式司法及其體現-以德國刑事和解制度為鑑,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24期,2017年,頁1-36。 28. 黃鼎軒,協商程序之解構與重構,法學叢刊,第242期,2016年,頁25-70。 29. 黃榮堅,讎敵社會裡的修復式司法?-刑事法體系中的損害賠償概念問題,月旦法學雜誌,146期,2007年,頁96-119。 30. 黃曉芬、張耀中合著,試評臺灣修復式司法精神之相關制度,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19期,2012年,頁45-72。 31. 楊亮軍,論制度正義視域下政府問責制的建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0年,頁112-117。 32. 楊崇森,澳洲法律制度運作概觀,法令月刊,67卷8期,2016年,頁26-66。 33. 楊崇森,漢摩拉比法典的傳奇內容、影響與省思,月旦法學,269期,2017年,頁70-89。 34. 楊崇森,躍進中之英國法制與對吾人之啟示,法學叢刊,62卷3期,2017年,頁101-102。 35. 楊崇森,修復式正義理論與運作之再檢討(上),2020年,頁1-17。 36. 楊崇森,修復式正義理論與運作之再檢討(下),2020年,頁1-17。 37. 楊舒涵,修復式司法作為量刑基準之探討,司法新聲110期,2014年,頁75-86。 38. 董鈺,英國2012及2013年恢復性司法行動計劃比較研究及其借鑒,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4期,2015年,頁37-38。 39. 廖正豪,從兩極化刑事政策與修復式司法論偏差少年之處遇,刑事法雜誌,53卷第6期,2009年,頁1-18。 40. 趙一鳴,論刑事和解制度在交通肇事罪中的適用,法制與社會-司法園地,3(中),2021年,頁71-73。 41. 趙曉旭,刑事和解中的公平正義觀念,絲路文化,2020年,12期,頁128-130。 42. 劉方權,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建設路徑-基於刑事速裁程序試點經驗的研究,中國刑事法雜誌,(3),2017年,頁88-109。 43. 蔡清遊,刑事訴訟協商程序實務探討(下),司法周刊,第1195期,2004年7月29日,頁1-4。 44. 鄧健鵬,健訟與賤訟:兩宋以降民事訴訟中的矛盾,中外法學,15卷6期,2003年,頁725-726。 45. 盧映潔,德國修復式正義之近期發展與實踐狀況,世新法學9卷2號,2016年,頁9-293。 46. 謝如媛,修復式司法的現狀與未來,月旦法學雜誌,118期,2005年,頁41-51。 47. 謝如媛,夢想或現實?由紐西蘭經驗看修復式司法之可能性-以法院轉介之修復式司法方案為中心,2007年,頁1-29;成大法學,第14期,2007年12月,頁121-166。 48. 謝若蘭,以修復式司法觀點談正義,人社東華電子報,2014年。 49. 韓軼,論被害人量刑建議權的實現,法學評論,(1),2017年,頁180-189。 50. 龔天平等,正義:西方的傳統資源與中國的現實觀照,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2年,頁13-16。 51. 立法院公報,第93卷第2期,委員會紀錄,頁333-334;第93卷第17期,院會紀錄,頁53。 (三)研究計畫 1. 林輝煌、趙燕利,紐西蘭、澳大利亞「修復式司法」考察報告,2012年。 2. 黃蘭、許春金、黃翠紋,修復式正義理念運用於刑事司法制度之探討期末報告。法務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無),法務部,2011年。 3. 黃蘭、許春金、黃曉芬、洪千涵,修復式正義試行方案成效評估暨案件評估指標之研究期末報告。法務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S1020207),法務部,2014年。 (四)學位論文 1. 周衡安,恢復性司法視野下少年司法機制完善研究,東南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2. 林若榆,重新建構修復式司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3. 洪堯讚,我國量刑協商制度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4. 夏化祥,具修復式司法內涵之刑案調解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5. 孫啟強,協商程序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6. 馬革聯,恢復性刑事責任初論,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7. 陳珈谷,論修復式司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8. 黃士娟,修復式正義在刑事司法制度之實踐,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9. 楊鵬,修復式司法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10. 劉思廷,擴大適用認罪協商制度之研究,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1. 劉映竺,修復式司法促進者的跨領域合作與專業成長之路-以法律與諮商心理的跨領域合作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12. 戴遐齡,我國簡易訴訟程序與認罪協商,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二、英文文獻(依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1. Armour, P. M., & Umbreit, M. (2006). Victim forgiveness in restorative justice dialogue. Victims & Offenders,1(2), 123.doi:10.1080/15564880600626080. 2. Albert W. Alschuler,Plea Bargaining and Its History,Law & Society Review, Vol.13, No.2,(1979). 3. Barry C. Feld, Criminalizing the American Juvenile Court, 17 CRIME & JUST.198(1993). 4. Benson, Crime: Restitution and Retribution (PDF),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Umbreit & Lewis,op. 5. Black’s Law Dictionary ,West Publishing, 6th ed. 1152(1990). 6. BRAITHWAITE, supra note 55,at101. 7. cit., p.11;Johnstone & Van Ness, op. cit.,p.580;Van Wormer & Walker, ed., Restorative Justice. 8. Cornwell, Blad & Wright, Civilising Criminal Justice, (Waterside Press, 2013) , at 479 ,516,528,532;Van Wormer & Walker, op.cit., at 68 et seq. 9. Crighton, D. A., & Towl, G. J.(Ed.). (2015). Forensic psychology: Second edition. UK: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10. Daniel W. van Ness,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 a Restorative Justice System, in RESTORATIVE JUSTICE-THEORETICAL FOUNDATIONS 1, 17 (Elmar G.M. Weitekamp & Hans-Jürgen Kerner eds.,2009). 11. Fischer, StGB, 60.Aufl., 2013, §46a Rn.2. 12. Frehsee, Wiedergutmachung und Täter-Opfer-Ausgleich im deutschen Strafrecht-Entwicklung, Möglichkeit und Probleme, in: Schünemann/Dubber, Die Stellung des Opfers im trafrechtssystem, 2008, S.117-120. 13. Gerald D. Robin , Richard H. Anson, Introduction To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HarperCollins Publishers,282(1980)。 14. Horn/Wolters in: SK-StGB, 2012 , §46a Rn.2.3. 15. HOWARD ZEHR, CHANGING LENSES: A NEW FOCUS FOR CRIME AND JUSTICE 58 (Herald Press 2005). 16. JOHN BRAITHWAITE, CRIME, SHAME AND REINTEGRATION 1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7. Johnstone & Van Ness, Handbook of Restorative Justice (Willan Publishing 2007). 18. Johnstone, G., & Van Ness, D. W. (2006). The Meaning of Restorative Justice. In Johnstone, G. & Van Ness, D. W. (Eds.), Handbook of Restorative Justice (chap. 1, pp.5-23), Cullompton,UK: Willan. 19. Johnstone, Restorative Justice: Ideas, Values, Debates(Rutledge, 2011), at24-25、126. 20. JUVENILES: POTENTIALITIES, RISKS AND PROBLEMS FOR RESEARCH 11, 11 (Lode Walgrave ed.,1998). 21. Legal Information Centre (2009), Courts, Hot Topics 71, at 30. 22. Lode Walgrave, What Is at Stake in Restorative Justice for Juveniles, in RESTORATIVE JUSTICE FOR. 23. MARGARITA ZERNOVA, RESTORATIVE JUSTICE - IDEALS AND REALITIES 12-13 Ashgate Publishing 2007). 24. Ministry of Justice, Court-referred restorative justice pilots: evaluation, Foreword, May 2005. 25.Ministry of justice, Restorative Justice in New Zealand: Best Practice, Part A: Introduction, at 7, first published in May 2004. 25. People v. Selikooff, 318 N.E.2d 784(N.Y.1974)RJ Around the World, http://restorativejustice.org/restorative-justice/aboutrestorative-justice/around-the-world/#sthash.JkRZlFyB.dpbs. 26. Stree in: Schönke/Schröder/StGB, §46a. Rn.3.4.;Tröndle/Fischer, StGB, 2014, 46a Rn.2.7. 27. Umbreit & Lewis (2015). Dialogue-Driven Victim Offender Mediation Training Manual: A Composite Collections of Training Resource Materials (University of Minesoda, 2015), at 40. 28. Urs Kindhäuser, LPK-StGB, 5.Aufl., 2012, §46a Rn.1. 29. Van Ness, D. W., & Strong, K. H. (2010). Restoring justice: An introduction to restorative justice. New Providence, NJ: Lexis Nexis. 30. Van Wormer & Walker, ed., Restorative Justice Today (Sage Publications, 2013), at 196 ,at 206-208. 31. van Wormer ed., RJ Across the East and the West, at 97. 32. Viehmann, Kriminalpolitische Anmerkungen eines Weggefährten, in: Der Täter-Opfer-Ausgleich als Teil der Visionvon einer heilenden Ger echtigkeit, 2004, S.152. 33. Winter, Der Täter-Opfer-Ausgleich als Teil der Visionvon einer heilenden Gere chtigkeit, in: Der Täter-Opfer-Ausgleich als Teil der Vision einer heilenden G erechtigkeit, 2004, S.15. 34. Worth, P., Gavrielides, T., Smith, M., Ntziadima, A., & Gouseti, I. (2005). The psychology of restorative justice: Creating the inner and outer space for change - An observation of restorative justice meetings. In Gavrielides, T. (Eds.), The Psychology of Restorative Justice. (chap. 11, pp. 203-226). NY: Rouledge. 35. WRIGHT, supra note 3. 36. Zehr, A Little Book of Restorative Justice (2002), at 2. 三、日文文獻(依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1. 吉村真性著,日本評論社出版刑事手続被害人參加論,頁58、63、321,引自《司法周刊》第2025期,頁3。 2. 向井紀子・大月晶代,修復的司法-少年司法係中心,,10月号,2005年,頁70,引自曾德欣,修復式司法之理論與現狀評析,開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頁36。 3. 西村春夫監譯,.(Gerry Johnstone)著,《修復司法根本問》,2006年,頁36-37,初版,引自楊舒涵,修復式司法作為量刑基準之探討,司法新聲110期,2014年,頁78。 4. 佐伯昌著,被害人司法加量刑,頁56以下。引自《司法周刊》第2025期,頁3。 5. 松尾浩也編著,逐條解說被害人保護二法,頁104。引自《司法周刊》第2024期,頁3。 6. 細井洋子、西村春夫、高橋則夫,修復的正義今日.明日,2010年,頁161,引自楊舒涵,修復式司法作為量刑基準之探討,司法新聲110期,2014年,頁78。 7. 横田信之著,被害人量刑,判例no.1275,引自《司法周刊》第2024期,2008年,頁3。 四、網路資料 1. 總統府2017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成果報告,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1581,最後瀏覽日:2021/05/10。 2. 立法院第十屆第二會期,引進修復式司法之法制研析,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83141,最後瀏覽日:2020/12/14。 3. 立法院第10屆第3會期議題研析-引進修復式司法之法制研析,方華香,2019年5月。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83141,最後瀏覽日:2021/09/11。 4. 立法院第9屆第8會期第4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https://www.lawbank.com.tw/news/NewsContent_print.aspx?NID=163405.00,最後瀏覽日:2021/09/11。 5. 司法院,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887-329287-2a4db-1.html,最後瀏覽日:2021/01/24。 6. 司法院函,http://www.tph.intraj/UserFiles/doc2/司法院函66.pdf,最後瀏覽日:2020/12/08。 7. 司法院統計年報,〈各級法院宣告緩刑人數統計情形〉,https://www.judicial.gov.tw/tw/lp-1918-1-xCat-12-3-20.html,最後瀏覽日:2021/01/30。 8. 司法院統計年報,https://www.judicial.gov.tw/tw/lp-1951-1-xCat-10-5-20.html,最後瀏覽日:2021/01/30。 9. 司法院統計處,https://www.judicial.gov.tw/tw/lp-1920-1-xCat-07.html,最後瀏覽日:2021/01/26。 10. 司法院統計處,中華民國109年〈臺灣地區一般民眾對司法認知調查報告〉,頁30。https://www.judicial.gov.tw/tw/lp-1262-1.html,最後瀏覽日:2021/0203。 11. 法務部法務統計,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最後瀏覽日:2020/11/26。 12. 法務部保護司,https://www.moj.gov.tw/2204/2205/2323/2354/2388/2402/2403/9081/post,最後瀏覽日:2021/04/28。 13. 法務部(2008),「修復式司法理念運用於刑事司法制度之探討」成果報告書。 14. 法務部99年度〈修復式正義理念運用於刑事司法制度之探討〉研究報告,頁231。全國律師第24卷2期,2020年2月,頁60。 15.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修復式司法專區,https://www.tcc.moj.gov.tw/295804/737504/737507/Nodelist,最後瀏覽日:2021/01/02。 16. 內政部統計處公布108年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辦理調解業務統計通報,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8906,最後瀏覽日:2021/02/03。 17. 兒童福利聯盟,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9/1733,最後瀏覽日:2021/05/10。 18. 橄欖枝中心,http://olive.ntpu.edu.tw/olive/,最後瀏覽日:2021/05/10。 19. 橄欖枝中心計畫簡介,http://www.chsmr.chc.edu.tw/ezfiles/0/1000/attach/71/pta_399_6690925_68822.pdf,最後瀏覽日:2021/05/10。 20.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81,最後瀏覽日:2021/05/10。 21. 刑事審判中轉介修復式司法研商會議,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887-322990-d049f-1.html,最後瀏覽日:2020.11.18。 22. 刑事案件審理中移付調解應行注意事項,https://law.judicial.gov.tw/FLAW/default.aspx,最後瀏覽日:2020/11/13。 23. 刑事案件修復式正義方案準則,http://www.justice.gc.ca/eng/cj-jp/rj-jr/index.htm,最後瀏覽日:2021/01/30。 24. 被害人訴訟參與,https://law.judicial.gov.tw/FLAW/default.aspx,最後瀏覽日:2020/12/03。 25. 被害人權利之保障,https://law.judicial.gov.tw/,最後瀏覽日:2020/09/28。 26. 鄉鎮市調解條例,https://law.judicial.gov.tw/FLAW/default.aspx,最後瀏覽日:2021/05/10。 27. 少年事件處理法,https://law.judicial.gov.tw/FLAW/default.aspx,最後瀏覽日:2021/01/27。 28. 「論語」子路篇,https://ctext.org/analects/zi-lu/zh?searchu,最後瀏覽日:2021/01/28。 29. 陳慧婷,修復式司法-彌平校園衝突,天下雜誌,2011年,https://www.cw.com.tw/article/5028383,最後瀏覽日:2021/01/23。 30. 全國律師第24卷2期,紐西蘭修復式會議短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lISkAptVWQ,最後瀏覽日:2021/01/23。
|